酒店在疫情期间如何科学防疫?
来源:综合网络 侵删
步入三月,新冠疫情又有了反扑的趋势,目前国内多地不断增加的无症状感染者和确认病例都在给新一轮的防疫敲响警钟,疫情防控依然形势严峻、任务艰巨。且目前正值春季,天气晴朗而不闷热,很多人都会有一些出游计划,此时,酒店的防疫安排就需要格外重视起来。
那么,如何做好这个时间段的酒店疫情防控工作呢?今天就为大家总结一下酒店如何做好科学防疫的一些方式方法
信息登记
酒店应在各出入口,设立专人专岗进行登记及体温测量,并做好人员排查。
共有六类人员需要排查:
1、境外返回人员
2、解除集中隔离返回人员
3、国内中高风险地区返回人员
4、确诊病例的密接或次密接返回人员
5、在城市从事高风险行业返回人员
6、“红、黄码”人员
建立以上六类人员详细台账:主要包括姓名、电话、居住地、旅居史、是否有发热和呼吸道等症状、健康码情况、返回时间等信息。
人员应急处置
1、“典型症状”人员酒店处置
“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干咳、乏力、嗅觉味觉减退、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腹泻等症状。
立即报告
第一时间向社区、县疾控中心、县文体旅游局报告。
督促就诊
督促客人及时到设立有发热门诊或诊室(哨点)的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全程做好个人防护。
诊断排查
如出现以上症状且14天内有中高风险旅居史,按照相关程序排查处置。
2、星级酒店发现“红码”处置方式
立即报告
发现“红码”人员,第一时间向社区、县疾控中心、县文体旅游局报告,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并就地隔离,等待转运管理。
闭环管理
配合疾控部门安排120救护车将“红码”人员闭环转运至集中隔离点集中隔离,并按相关程序处置。
流调消杀
配合疾控机构立刻开展流调工作,查清“红码”人员的活动轨迹、接触人员,对其停留过的场所、区域环境进行全面消杀;对其接触过的人员进行登记造册,开展健康监测。
3、星级酒店发现“黄码”处置方式
立即报告
发现“黄码”人员,第一时间向社区、县疾控中心、县文体旅游局报告,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并就地隔离。
闭环管理
1、配合社区就近到定点医院核酸检测。
2、居家隔离或就近隔离,并按相关程序处置。
流调消杀
对其停留过的场所、区域环境进行全面消杀;对其接触过的人员进行登记造册,开展健康监测。
4、发现“红、黄码”转“绿码”处置
健康监测
酒店要指导监测人员自行开展为其7天的健康监测。
密切关注
密切关注被监测人员的体温变化,一旦出现发热及其他相关症状,酒店工作人员应及时向社区和县疾控中心报告,督促其按照相关规定前往就近发热门诊就诊。
公共区域标识
在公共区域应设有醒目标识,提醒客人佩戴好口罩、勤洗手等。
清洁人员在做完消毒作业后,也应该在出入口、电梯口等贴示“已消毒”字样,增强客人入住信心。
前台应设置“一米线”,提醒客人保持安全距离。
清洁设施
酒店公共区域应设有免洗洗手液等消毒设施,方便客人及时清洁,但要以客人自愿为前提,切不可强迫客人。
做好电梯、公共卫生间等公用设施和门把手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
客房公共用品用具需“一客一用一消毒”,加强餐(饮)具的清洁消毒。
保持大堂、电梯口、前台和客房走廊等区域环境整洁。及时清理垃圾。
公共卫生间要配备足够的洗手液,保证水龙头等供水设施正常工作。
人员限制
酒店应严格控制未登记外来人员,如外卖员快递员等,并应设置专门存放点,供客人自行领取。
客房服务
客房应为客人准备抑菌洗手液或香皂,提醒客人外出归来勤洗手。
特殊时期,客人对与身体有直接接触的物品也更加在意。如毛巾、拖鞋、遥控器等,酒店可在进行消毒后装进标识“已消毒”的一次性塑封袋中,增强客人使用信心。
员工防护
酒店服务人员作为和流动人群密切交流的人群,同样具有极高的感染风险,在自身的防护上也不可掉以轻心。
1、加强防护意识
为员工准备合规且充足的防疫物资,并定期为员工开展防疫知识培训,加强员工防护意识。
为员工进行定期体温监测并做好登记,如遇员工出现发烧咳嗽、体温升高等情况,应暂停员工上岗,并登记入册及时就医。
2、减少与客接触
特殊时期不少酒店在接待上应用了智能设备,如自助机“无接触”入住,智能机器人为客人引路等等。减少服务人员与客人非必要的接触,极大程度上减弱了传播几率。
客房打扫等必要工作也尽量选择客人不在客房内的时间段,严格戴好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
员工工作期间,应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口罩弄湿或弄脏后,及时更换。
3、餐厅落实防控要求
酒店餐厅冷链食品严格落实防控要求,不采购销售使用没有“三证”(检验检疫合格证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合格证明、消毒实施单位出具的消毒证明)、“一码”(冷链食品溯源二维码)的进口冷冻食品,加强从业人员防护,做好经营场所消毒消杀和通风。